【热词冷观】“人工”与“智能”

来源:乐鱼买球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5 18:10:32

  最近一段时间,人工智能(AI)是个热门话题,各行业普遍都在研究怎么样利用AI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。特别是年初随着DeepSeek横空出世,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。那么,金融业如何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的浪潮呢?

 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上有着良好应用,AI能根据自己信用历史、消费行为等多维度数据,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服务。当然,也有银行着眼于AI对人力资源的节约,不久前某外资银行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,通过采用人工智能,减少约4000名合同工和临时工。

  不过,笔者觉得,当前金融业应着重关注的未必应是硬件和科技方面的人工智能,而更应聚焦软件和素质方面,让金融业的“人工”更“智能”。也就是说,要从金融工作的政治性、人民性角度,从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角度,让金融业管理层以及工作人员在金融服务方面更加精准化、人性化、智能化,而不是简单化、机械化。

  那么,目前金融业的“人工”有什么不“智能”的体现?例如,人脸识别技术无疑体现人工智能技术,但却曾出现94岁老人被抬进银行做人脸识别的新闻。技术足够智能了,但银行网点的“人工”却不够“智能”,机械化地执行规定、操作机器,岂不是莫大的讽刺!

  金融业的人工不“智能”主要体现为,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区分特殊客户的需求,一刀切执行政策,给用户带来不便,也给自身形象造成损失。类似的案例,不久前湖南株洲重病老人在银行去世的新闻也令人唏嘘。虽然此事中,银行是否要求取钱必须本人到场,或许存在沟通问题,但近年来,银行“担架抬人”办业务等事件时常见诸报端。金融机构对于这类事件,往往是形成网络舆论情况之后,才出来解释、灭火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银行的“人工”既缺乏智能性,也缺乏敏感性。

  大家普遍质疑,像老人、病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就无法灵活处理吗?银行方面往往回应,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是能申请上门服务的。其实,能够理解银行面临的便利与安全相平衡的难度。对于要求银行减少烦琐验证程序的呼吁,正如一些网友所评论:如果简化程序,当你的银行卡丢失后被人轻易重置密码取走钱时,你能宽容银行,不投诉、不追责吗?

  其实,处理这种多目标平衡的两难问题,正是让“人工”更加“智能”的提升空间。规则往往是刚性的,但现实是复杂的,也是有温度的,如果银行的管理人员、服务人员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能多一些“智能”,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客户的状况,分析研判风险程度,而不是一刀切,就必然不会让类似舆情事件一次次上演。

  对个人客户是如此,对企业客户也有类似情况。比如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。有的小微企业成长性良好,只因没有厂房等抵押物,不足以满足银行贷款要求,于是银行就“不愿贷”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已尽职审核,但发放贷款的企业因市场风险产生不良,自己也要被问责,逐渐出现“不敢贷”。这类现象,本质上是银行的信贷服务不够智能,不够精准,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而是简单化、一刀切。

  所以,当我们在讨论金融业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时,先不要想太多大数据、大模型,也不要着急琢磨怎样用AI来减员增效,而是要想如何让金融业的“人工”更智能一些,更精准一些,更温暖一些,毕竟,AI服务也许更有效率,但代替不了人工服务的温度,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优势所在,也是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特别是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等方面所不可或缺的。